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丝路帆远“福”满航 满航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 正文

丝路帆远“福”满航 满航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

来源:咄咄逼人网   作者:百科   时间:2024-06-19 03:10:19

  五代闽国王延翰铜鎏金狮子炉,福体现了中外海上贸易兴起时期中国金属器物的丝路先进制造技艺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帆远皇家官网【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

  明德化窑堆贴梅鹿高足杯,满航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 ,福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丝路

  清青花黄釉葫芦瓶 ,帆远为平潭“碗礁一号”沉船出水器物 ,满航现藏于福州市博物馆 。福
  以上图片均为福建博物院提供

  唐代中期,丝路人们口中提到的帆远“广州通海夷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早”名字,也是满航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这条航道从广州出发 ,福经屯门山、丝路七洲列岛、帆远马六甲海峡,越过印度洋,进波斯湾,直达东非海岸 ,是一条连接东西的远洋航线。20世纪初 ,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 。这条与陆上丝绸之路交相辉映的重要交通线路是古人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以舟船为交通工具 ,绵延万余公里、连接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贸易大通道  。历载千年 ,舟行万里,海上丝绸之路开拓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皇家官网【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经贸往来 ,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搭建彼此了解的桥梁 ,是一条经贸之路、文化之路 、友谊之路与和平之路。

  《山海经》记载 ,“闽在海中”。闽 ,是福建省简称 ,长达3752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仿佛闽人以海为田的海洋田埂。背山面海,向海而生,早在新石器时代,福建先民即孕育形成福州昙石山 、平潭壳丘头等特色鲜明 、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唐代以降 ,福建在海上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福州港  、泉州港  、漳州港先后成为国际性贸易大港 ,留存至今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宋元时期 ,泉州是堪与埃及亚历山大港比肩的世界大港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言:“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 。”北宋诗人李邴也曾咏叹“苍官影里三州路  ,涨海声中万国商”,可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 ,彼时文化交流之频繁和商贸往来之繁荣。

  舟行万里  “福”航天下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破浪前行者,多为“福船泉舶”。“福船”,又称福建船 、白艚,与沙船、广船和浙船并称中国四大古船 ,因设计独特  、结构坚固 、抗风力强和适航性好著称于世。南宋漕运总管吕颐浩在给宋高宗的《论舟楫之利》中写道:“海舟以福建船为上,广东西船次之 ,温明州船又次之。”明代永乐年间  ,郑和七下西洋 ,船队扬帆异域 ,庞大且稳定的郑和宝船便是福船。福船尤以发明水密隔舱闻名天下,这种技艺在宋元时期已颇为成熟 。曾有国外水手在航海日记中发出这样的疑问 :中国船看起来朴拙憨大,但触礁后居然不沉,依然能安稳航行,此为何因?

  “泉舶”即宋时从泉州出发航行的中国船 。北宋谢履记载:“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在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笔记中 ,规模最大的中国船“只在中国的刺桐城(今泉州)建造” 。

  与当时先进的船舶建造技艺相呼应,以泉州港 、福州港为代表的福建沿海港口贸易空前繁荣  。福建沿海也因此成为古代意外沉船最多的海域之一,水下文化遗存中既有沉船遗址,也有古代船舶避风交易的锚地遗址。伴随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 ,昔日乘风破浪的一艘艘宝船陆续浮出水面 ,“驶”入当代人视野 。比如,闻名遐迩的“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南澳一号”“碗礁一号”等 。

  1974年考古发掘的“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是南宋时期在福建建造的福船。这是一艘罕见的、由海外返航的古代远洋商船,有完整的航行贸易轨迹、相对完好的船型本体和众多船载实物,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赞誉其为“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这艘沉船残长24.2米 、残宽9.15米 ,有13个水密隔舱 ,总载重量超200吨,残存货物最多的是近5000斤从东南亚舶来的香料药物 ,降真香 、檀香、乳香 、龙涎香 、沉香  、槟榔、胡椒……无不是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医疗领域的热门进口商品。此外  ,沉船出土物中还有木货牌(签)、铜铁钱 、陶瓷器 、象棋等14类69项物品 。

  一艘艘宝船如同一粒粒承载往事的“时空胶囊”,于无声处静静等待人们的发掘 。马可·波罗曾详细描述自己在泉州所见的宋船:“此种船舶,每年修理一次  ,加厚板一层,其板刨光涂油,结合于原有船板之上,其单独行动张帆之二小船 ,修理之法亦同 。应知此每年或必要时增加之板 ,只能在数年间为之,至船壁有六板厚时遂止 。盖逾此限度以外 ,不复加板 ,业已厚有六板之船,不复航行大海 ,仅供沿岸航行之用,至其不能航行之时 ,然后卸之。”约700年后 ,“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考古证实了这一记录之确切。

  远洋输珍  归舶载宝

  丝路帆远,舟楫耕海。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 、瓷器 、漆器、铁器传到西方 ,也带来胡椒 、亚麻、香料、葡萄、石榴等异域物品 。如若拟用中国戏曲行当之名比喻丝路商品,丝绸似靓丽花旦,陶瓷若英俊小生 ,茶叶则如端庄青衣 。

  苏杭丝绸名满天下自不必言 ,福州亦有座南宋丝绸宝库 。1975年 ,福州黄昇墓出土354件宋代服饰及丝织品,面料囊括绫 、罗 、绸 、缎 、纱、绢 、绮,多为生织匹染的家蚕丝织物,款式有袍、衣 、背心、裤 、裙等20多种 ,织物丰富且精致,不仅证明了宋代福建丝织业的繁荣与先进 ,还同时展现了当时女性生活的优雅风貌。

  越窑、龙泉窑等青瓷 ,邢窑 、定窑等白瓷,长沙窑 、漳州窑等彩瓷……除了丝绸,中国瓷器也经由海上丝路远销海外 。“何年碧像灵岩栖  ,踏碎琼瑶尽作泥” ,福建德化白瓷甜净温润、白如凝脂 ,相传最早由马可·波罗带到欧洲。今天的大英博物馆不仅保留着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座位 ,还陈列着几尊马克思研究过的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以一抹素雅圣洁的“中国白”惊艳世界 ,也成就众多能工巧匠 。生活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何朝宗就是德化窑瓷塑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观音 、罗汉等佛教造像居多,被视为独一无二的珍品。福建博物院馆藏有一尊明代德化窑白釉妈祖坐像  ,妈祖头戴方形平顶冠  ,身穿冕服 ,正襟端坐 ,传神地表达出对海上众生的关注与庇佑 。

  与后渚港宋代沉船航路相向而行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 。“南海一号”从泉州港驶出,自1987年在广东省台山市海域被发现以来 ,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其中大量是福建德化窑与闽清窑的外销瓷器 。“泰兴号”则是1822年从厦门出发 ,为避海盗抢掠绕道西沙而触礁沉没,在打捞出的超过35万件瓷器中 ,大部分为福建德化瓷器,规模之大 、做工之精美 ,令人叹为观止。1271年至1368年间 ,一艘满载龙泉窑瓷器的船只在福建圣杯屿海域沉没。直到2022年相关遗址水下考古工作开展,这艘船才走进公众视野 ,其出水文物丰富多彩 ,从“双鱼洗”到“菊花碗”,从高足杯到印花瓷盘  ,令人不禁畅想彼时中国瓷器漂洋过海的繁盛景象 。

  远洋输珍去 ,归船知舶来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传统物产与审美风格远播海外 ,也源源不断地将各具特色的异域文明引入中国 。福建博物院有一件“镇馆之宝” :五代十国时期的孔雀蓝釉陶瓶  。这是国内迄今发现最完整的孔雀蓝釉类器物,形似橄榄 ,器体硕大,表面均施蓝釉,如大海之色,洋溢着浓厚的异域风情,学者推断系由西亚波斯地区传入 。经丝路传入中国的香料 ,则直接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延续至今 。早在汉代 ,原产于印度的胡椒就经波斯传入中国,不仅作为饮食调味品,还被写入《本草纲目》 ,成为常用药  。丁香、肉桂 、肉豆蔻也早已成为中国饮食调香的一部分,乳香 、没药、沉香、龙涎香等  ,则多被制成生活或礼仪香料 。经由迤逦蜿蜒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些舶来品与输出物交错往来,相得益彰,展现出彼时东西方之间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图景 。

  海上丝绸之路纵横通航于古代世界的绝大多数海域,成为东西方交通往来和经济贸易的渠道 、不同文明相互沟通的纽带,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互鉴之路 。2021年,“泉州 :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让海上丝绸之路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期待我们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擘画的新时代背景下 ,弘扬丝路精神 ,赓续历史文脉 ,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福建省文物局局长 、福建博物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2日 07 版)

(责编 :王潇潇 、薄晨棣)

标签:

责任编辑:知识